近日,厦门海关所属泉州海关关员按照“批次检验”模式要求,对福建凯美特气体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60吨液态二氧化碳进行快速验放,发往厦门等口岸装船出口海外,这是泉州海关瞄准“双碳”目标,积极推动石化产业绿色发展的一个工作场景。
泉州是国家规划的九大炼油基地之一,关区内两家龙头石化企业中化泉州石化有限公司和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年炼油能力已达2900万吨。近年来,泉州石化产业紧抓全面绿色转型的新机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着力构建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其中,福建凯美特气体有限公司、石大胜华(泉州)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通过对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化泉州石化有限公司炼化一体化装置产生的尾气进行收集处理,经过压缩、提纯、液化后,变成液态二氧化碳,可广泛应用于冷链、碳酸饮料添加剂、工业纯碱原料、灭火剂等。此次出口的液态二氧化碳主要用于工业产品的保护气,原来的石化“废气”真正变成了“特气”,大大减少了碳排放量,促进“双碳”工作迈上新台阶。
由于液态二氧化碳需低温和高压储存运输,针对其危险特性,此前海关按照相关规定批批实施现场检验作业,但随着出口量不断增长,加上企业位置偏远等实际情况,严重影响了现场查验时效和货物通关效率。为此,泉州海关深入推进智慧海关建设,依靠改革和科技“双轮驱动”,成立工作专班,经过充分现场调研和风险评估,按照“一企一策、一品一策”方式,率先于4月10日开展出口危险化学品“批次检验”模式试点。试点期间,海关对符合相关标准的出口产品在实施首批现场取样送检合格后,后续批次采用“单证审核+抽查验证”的方式快速放行,大部分批次通过单证审核实现了即报即放,可实现申报、放行一个工作日内完成,货物通关放行时间压缩80%以上。
“通过对石化‘废气’的再利用,每年预计可减排二氧化碳10万吨以上。”福建凯美特气体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渊说,“海关‘批次检验’改革试点后,我们公司出口液态二氧化碳超过百批,通关速度大幅提高,各个环节衔接更畅通了,物流成本也大大降低了,预计年节省各项成本100万元以上。
目前,泉州已成为福建省最大的液态二氧化碳生产和出口基地。据统计,今年前7个月,泉州海关共监管出口液态二氧化碳211批次、重量9100吨,同比分别增长12.2%和16%。